这一时期的艺术尝试繁多,有些规模极大。不过, 对于一个将佛像引入道教神殿的国家而言,其艺术尝试的主要想法似乎就是为印度宗教披上汉代艺术的中国外衣,这与基督教早期建筑和神像按照罗马建筑和雕塑风格建造如出一辙。
建筑方面,正如前文所述,中式的宅邸在弃绝过往的舍身冲动之下立即被改造成了佛教寺庙,因为只有做出这样的改变才能满足新的需求。窣堵波舍利塔经由其笠状顶饰的渐进发展,早在迦腻色迦王时代就已成为多层结构,在改造为中式建筑时,因采用木结构而变成了今天日本所熟知的木制佛塔。这类木塔现存有两种,一为具备棱角的方形,一为圆形,后者仍然保留着最初圆冢的形式。
公元217年由刘建(?—前181)所建的第一座木制佛塔一定是以汉代已有的多层楼阁为范本,对顶部进行了改造,最初的圆顶状如华盖或伞形,代表着权威,其层数象征宗教等级,三层代表圣者,九层代表至尊佛祖。关于建于6世纪初的木制佛塔,很幸运留下了一些描述性的文字记载,这个时期的木塔似乎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印度的装饰技法,因为在相关文字中,我们读到了有关顶部巨大瓶饰的描述,与玄奘所描述的菩提迦叶大塔上的装饰极为相似。菩提迦叶大塔建于同一时期,修建者是超日王所谓宫廷“九宝”(九位学识至宝)之一的阿马拉?辛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