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救国论者主张通过发展教育实现救亡图存,这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显然是缓不济急的,因而也是不现实的。1905年,孙中山与严复在英国伦敦会晤,严复认为改革“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孙中山不以为然,颇有感慨地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惟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在革命者看来,革命形势的发展有刻不容缓之势,这是清末的基本情景。尽管如此,教育救国论者的爱国热情是不可否认的;而且,这种思潮的出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清末兴学与留学热潮的高涨,对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催生作用。
二 国内办学热潮高涨
20世纪初年兴学热潮的高涨,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尤以清政府的新政改革为关键。一方面,新学制的颁行和学部等各级专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为新学堂的创办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传统士人的进身阶梯,为新学堂的兴起扫除了制度性障碍,使读书人群趋于学堂。在清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下,新式学堂便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形成一股兴学热潮。
这里首先就这个时期新式学堂总的发展情况列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