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连续对特殊教育给予党和国家最高层面的制度重视。从关心特殊教育到支持特殊教育到办好特殊教育,逐步递进与深入的语义表述更是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与残疾人事业的庄严承诺与历史担当。伴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翻天覆地的发展与进步,几代特殊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继续奋斗。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也由学科前探索、学科初创进入学科加快发展、不断完善与成熟的历史新时代。
二、新中国特殊教育学史研究的基本要素
学科及学科要素的形成是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必须探索的内容。目前,社会科学也沿用了自然科学的划分方式,将所有学科划分为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门类下设的二级学科,对现实社会特殊教育领域的特殊教育问题展开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这就决定了其学科性质是一门应用学科。
学科要素一般由研究队伍、大学课程设置、学术组织、学术期刊及学术著作构成。在学科之林中,各门学科都拥有自己的领地,并以探寻自身领域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对于有着清晰界限的学科而言,这种研究是卓有成效的,因为这种在划定的学科界限内对真理的探寻可以形成代际接力作用,即下一代的学科同行在继承前辈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科知识。同时,这种代际关系也给学科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科同行们在自己的学科内相互激励,并相互约定形成“学科规训制度”[3]。现有的教育学学科对繁杂的教育问题的回应是令人沮丧的,理论上的滞后和实践中的盲从使得教育学学科在现实中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固然同教育问题本身的繁杂有关,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显示出了现有教育学学科的内在缺陷及方法上操作性的缺失。彼得·圣吉认为,问题的复杂分为两种:“一种是包含许多变数的‘细节性复杂’;另一种是‘动态性复杂’。”[4]对于“细节性复杂”,“人类有认知上的限制。认知科学家证实我们同时只能掌握少数个别的变数,我们意识层处理资讯的机制,很容易因细节性复杂而超载,迫使我们必须求助于简化的方法来理解事情”[5]。对“细节性复杂”的认识,正是我们传统学科努力探寻的目标。我们设法发现并掌握各种变数,但在用于解决问题时,却只能使用少数个别的变数,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野隧道”。“动态性复杂”则“表示我们处于一种因、果在时空上不相近,而原先以为是正确的解,并未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形”[6]。对“动态性复杂”的处理,就得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需要超越事件本身,去寻找事件背后的结构和行为变化形态。特殊教育学也概莫能外。